文化展览


首页> 近期展览> 正文

时代·民族·面孔

18761117,桑德出生在德国科隆附近的河道村,木匠之子。父亲爱好绘画,并接受过一些绘画训练,对于孩子从事艺术工作有相当的热忱。1889年,桑德成为一名采矿学徒工。1890年,他遇到摄影师黑恩瑞奇·斯库麦克,这成为他后来热衷摄影的一个契机。1892年,他的一位叔叔送给他一台13×18厘米相机,热衷艺术的父亲则为他改造了一间暗房。桑德开始了他初期的业余摄影活动。

1897年到1899年期间,桑德在军队服役,期间又成为摄影师乔治·麦格的助手。这一段时间里,他随着摄影师到处旅行,在柏林、马格德堡、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城市居住过。这个时期,他主要从事建筑和工业照片的拍摄,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室外摄影经验。1901年,他受雇于奥地利的林茨伯爵照相馆,并很快担任了格瑞夫摄影工作室第一摄影师的工作。19029月,他和他的朋友一起买下了这家照相馆,第二年,他将这家照相馆更名为桑德和斯图肯伯格照相馆。两年之后,他又买下了这位伙伴的股份,更名为奥古斯特·桑德照相馆。

居住在林茨期间,桑德因其卓越的人像摄影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包括1904年在巴黎影展上获得的一枚金牌和十字勋章。1906年,他被邀请参加国际人物肖像摄影比赛,取得第四名。同年,他挑选出100幅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林茨的兰德浩斯展览馆举办一个大型的展览。1909年,他参加了在林茨举办的艺术工艺展览会,被授予银像奖。同年,他开始试验彩色摄影,作品很快被莱比锡博物馆收藏。11月,他卖掉在林茨的工作室,举家移居到特里尔,随后又搬到科隆郊区的林登浩,开始在威斯特沃德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客户群。

这一时期的摄影,不仅为桑德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声誉,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肖像摄影经验,包括个体环境人像和群体环境人像方面的拍摄经验。同时,他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使他有能力在维持家庭生计之外,考虑实现一个新的、在他看来具有真正长远意义的摄影计划。在威斯特沃德附近拍照农民的同时,桑德开始动手实现他的这个摄影计划:拍摄一部《20世纪的人》。这个计划准备拍摄德国各地的和各种职业及不同阶层的人。他希望用他所熟悉的环境肖像摄影的方式,通过大规模的拍摄,记录下成千上万的德国人那种独特的表情和姿势,最后构成一个庞大的肖像图像群,来表达他对这个民族及其种性的理解和认识。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过:“这些人们,从小我就熟悉他们的生活,因此一开始,我就从个别类型的村民当中看到一种相同的典型。那是人类品质的记号。”他从众多的德国人的表情和姿势中,寻找他们共同的民族属性,那种日耳曼民族的独有的骄傲、倔强、严整和紧张肃穆的性情。

在执行这一计划的同时,他继续拍摄工业和建筑主题,并以此谋生。1914年,他在德国科隆成功举办展览。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桑德被征兵参军。在此期间,他的妻子继续经营这个工作室。1918年,德国战败,桑德回到了科隆,重新开始他的摄影生活,并继续他的拍摄20世纪的德国人的摄影计划。1919年,他开始带实习生并教授其他学生。

1927年,桑德到意大利撒丁旅游,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出国旅游。1929年,他的第一本书《时代的面孔》正式出版发行。后来,他从这本书中精选出60幅照片在科隆康斯特维林展出。这次影展得以同出版商科特·霍夫达成一项协议——以系列专题图书的形式,来出版他的整个拍摄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第一卷《我们时代的人》也于1929年出版。19331935年期间,桑德的5本系列丛书《德国的土地,德国的人民》出版。每本小册子集中介绍德国的一个地区。这些书立即遭到纳粹当局的非难,他被迫停止了《20世纪的人》拍摄工作。

桑德的儿子埃克奇是一个人类学学生。1934年,他因参与反纳粹政府的活动而被捕入狱,10年后死在狱中。1936年,桑德的《时代的面孔》一书,因为其中收录的图像所透示出的日耳曼民族内在的根性不合乎纳粹关于雅利安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的神话宣传,而被纳粹宣传机构没收,存放在科隆工作室的底片也被强行搜出毁坏。所幸的是,存放于威斯特沃德乡下的部分底片得以保存完好。1939年,二战爆发后,桑德又将手边的40000张底片藏在科隆工作室的地下室中。随着战事的发展,桑德移居到一个在汉尼夫和阿尔顿卡顿之间的小村庄暂住。1944年,桑德在科隆的工作室在盟军的轰炸当中被夷为平地,存放在地下室中的30000多张底片全部被毁。只有10000张底片因提前带到了乡下而免于劫难。尽管如此,这些图片还是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成为这个高度理性却又一再陷入疯狂的民族的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谨严的图像志。正如评论家赫兹所说:“桑德成为魏玛共和国的编年史,横跨威廉大帝的没落和希特勒的升起。那段日子的德国在矛盾的激情中沸腾,是一块梦想和梦魇、希望和堕落交替出现的土地。令人兴奋的早期政治自由气氛,慢慢地转变成极权带来的厄运。桑德平静地观看,他的相机不带热情地追寻德国人的心路历程……当我们在那失去的岁月搜寻那些脸孔时,我们惊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的确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桑德那些真实地记录了动荡年代的一个民族的图像志的文献性价值,开始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推重。1951年,桑德的作品在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中展出。同年,他的文献性的历史照片“战前的科隆”被该市购买。195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摄影部的负责人,着名的艺术指导和策展人爱德华·斯泰肯造访桑德。他将桑德大量照片集合起来,作为1955年的“人类之家”大型巡回摄影展的一部分展品,并以此向这位大师表达人们共同的敬意。1958年,桑德荣获德国摄影学会学院资格。翌年,该学会为他举办了大型的个人作品回顾展。1960年,他又获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勋章。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国际摄影中心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会列有桑德的作品。那些朴素而精美的图像,那些在图像中显现出来的摄影师面对对象所采取的平易诚实和谦卑恭敬的姿态,甚至他历经磨难不屈有挠的工作精神,都极大地影响了无数世界着名的摄影家,包括沃克·伊文思、罗伯特·卡帕、黛安·阿勃丝,等等。

1964420,奥古斯特·桑德因中风在科隆去世,享年87岁。

 

作品展示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100081) :北京昌平区沙河高教园沙河校区地址区(102206)